人们常说,受“尚意”书风影响,宋代以后书法家的字不论是在用笔的丰富性,对古法的传承还是整体气韵格调上,都无法与前辈们相比了。
其实,这反映出了书法美学的变迁和实用性的加强。每个朝代有各自的气质,且随着书写方式和工具的演变,一些过于繁复的处理被淘汰,笔法日趋简约化是难以避免的。
那么,宋代以来的名家真没有能与晋唐一较高下的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“宋四家”、赵孟頫、鲜于枢、王铎等人都做到了超越时代,直追晋人。
黄庭坚虽位列“宋四家”,但人们对他的关注并不如苏轼、米芾,而他是一位被长期低估的“大师”。
尤其是在行书、草书领域,取法之广可比米芾,钻研古帖之深不输蔡襄,而风格之创新、个性之鲜明又超过了苏轼。
何绍基、沙孟海、林散之等名家都认为他是继王羲之、张旭之后,变化笔法的“第三座高峰”。
黄庭坚传世作品不多,现藏于台北故宫的《高松赋》是其扛鼎之作,此帖纵28厘米、横275厘米,共43行、300余字,字径大小约5厘米。写于元祐二年(1087年)冬十月,正值黄庭坚笔力劲健、风格成熟之时。
此作全卷用笔苍劲古雅,雄健开张,随心所欲而不逾矩,如元代刘敏中所说:“浩浩乎如行云,倏乎如流电如惊蛇如游龙,意态横出,不主故常,当使人心动目眩而莫知其然也。静而察之,无一画之违于理。”
黄庭坚从《瘗鹤铭》取法,又吸收二王、张旭、杨凝式诸家,并受船夫摇桨启发,创造出“荡桨笔法”。
此作藏锋起笔,入纸后有回锋、衄挫、顿笔处理,起笔扎实稳健,行笔以中锋立骨,侧锋增加奇变。
《高松赋》笔画遒劲老辣,迟涩、轻重、粗细变化明显,点画之间牵丝引带,转折处既有方折处理,顿挫开张、棱角毕现,又有绞转圆笔,如“折钗股”,韧性十足。锋芒不计藏露,收笔干脆利落。
结字欹侧多变,紧凑险绝。中宫收紧、四面开张,呈辐射状。左右有高低对比,上下体势有收放变化。长横、撇捺如长枪大戟,舒展开张。
用墨枯润得宜,偶有飞白、虚连处理。章法上下致密,左右宽疏,动静结合,虚实相生,气韵生动活泼。
仇远在跋文中写道:“今观山谷此卷,挺挺如长松出岫,亭亭如翠柏干霄,展玩时未有不令人击节赞赏者也。”
这部行书,撑起了大宋书坛的一片天,与晋唐名家相比亦不落下风。其用笔细腻、法度丰富且不失韵致,值得细细临摹。